方中有柴胡、黄芩,可以清少阳之邪热;有栝蒌根,可以生液养筋;有人参、甘草,可以补虚祛劳;有大枣、生姜,可以调荣益胃。肺痈者,《金匮》云∶热之所过,血为之凝滞,蓄结痈脓,吐如米粥,始萌可救,脓成难救。
痰即有形之火,火即无形之痰;痰随火而升降,火引痰而横行;变生诸证,不可纪极。经曰咸能软坚,故可以开宿食顽痰;苦能涌泄,故探之则易吐矣。
李时珍曰∶常山、蜀漆劫痰截疟,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,用之得宜;得甘草则吐,得大黄则利,得乌梅、穿山甲则入肝,得小麦、竹叶则入心,得秫米、麻黄则入肺,得龙骨、附子则入肾,得草果、槟榔则入脾。胃家实则自汗,自汗亡其胃液,则便秘。
夫唇肿之症,近似胃火,胃火之肿,口必不大渴。即山根,辛,酸痛也。
是方也,有人参、黄、甘草、白术,所以补中;有陈皮,所以利气;有柴胡、升麻,所以升举陷下之阳,清阳升则浊阴自降。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腹痛,为太阴病。
王好古曰∶水者,脾肺肾三经所主,有五脏、六腑、十二经之部,分上头面、中四肢、下腰脚,外皮肤、中肌肉、内筋骨,脉有尺寸之殊,浮沉之别,不可轻泻药,当知病在何经何脏,方可用之。由鼻而入,在于上部,客于皮肤,故无六经形证,惟发热头痛而已;胸满嗳气恶食,则兼内伤也。